锦鲤身上长白点的原因?
白点病是鱼类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由寄生虫引发,称为白点寄生虫。这种寄生虫的成虫形状像小白点,因此得了这个病,鱼体表面就会长出很多的小白点。 导致白点病的寄生虫叫做白点寄生虫(Ichthyophthirus)或海兽胃线虫(Ascaris marina),属于寄生虫中的线虫纲蛔目异尖科。 根据检疫和疾控部门的研究,我国进出口海鱼感染异尖线虫率在一半左右[1];据推测,我国海水观赏鱼养殖领域异尖线虫的感染率可能更高。
由于异尖线虫在海洋渔业的常见性以及其在海水观赏鱼养殖领域的潜在危害,国家质检总局于2005年将其列入《进出境水产品检验检疫规程》,2017年被列入农业部公告第311号,成为法定检疫对象。 异尖线虫主要寄生在小动物消化道里,以食物为媒介经口侵入机体,并在消化道内繁殖、发育成较大的幼虫期。当幼虫游到消化道末端时,钻破胃肠道壁,随消化液流入腹腔,继续在体内四处游走。当遇到合适部位时,幼虫停止活动,背部弓起,体表壳腺开始分泌外激素,引诱宿主周围的细菌聚集,形成生物膜,进而分泌酶类水解蛋白质,形成病原体特有的基质复合物,从而牢固地黏附在宿主粘膜表面。[2]
对于异尖线虫来说,良好的营养条件是其完成生命周期的重要保障。当异尖线虫钻入消化道后,首先会受到消化液的溶解作用,此时若营养物质充足,则能存活并迅速繁殖;反之,则在体内逐渐衰弱死亡。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注意营养均衡,保证饵料新鲜,对防治异尖线虫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抗生素、消毒剂等也可以有效地控制异尖线虫的暴发。目前,水产养殖业常用的抗菌药主要有氟苯尼考、聚维酮碘、盐酸金霉素、硫酸新霉素、四环素及甲硝唑等药物。还有中药制剂双黄连口服液也可用于防治鱼类感染异尖线虫。
采用综合防治策略,可以更好地预防异尖线虫。具体包括严格检疫制度,杜绝病原进入养池;保持养殖水域自然水质环境,加强日常巡池,及时清除病害迹象;改善投喂方式,确保饵料的适口性与多样性;定期泼洒生石灰乳,全池拌料投喂抗菌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