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中国是世界上养狗最早的国家之一,至少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饲养犬了。但是,早期的中国犬和现在的本土犬差别很大,现在中国普遍饲养的狗大多是在国外犬传入之后,经过培育、杂交后逐渐形成的。
猪獾犬和狗
中国本土的狗实际上是由狼驯化而来的,和狼同属一个生物种。考古学家曾在山西襄汾县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约4000年前埋葬的一头小狗,身体足有成人的拳头那么大,身体形态和现在的北京犬差不多。不过,那时犬的品种还较少,主要用作狩猎和警卫。到了商周时代,犬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品种、毛色也有了变化。《诗经》中有“驷介旁旁,文矢硬硬”、“跃跃毚兔,遇犬从之”的句子,前者是对猎犬拉车的描写,后者则是对捕兔犬的记叙,说明犬已成为狩猎的得力助手。西周时,王宫和诸侯都有犬官,负责培养和管理犬。
外国犬大概是从战国末年传入中国的,屈原在《国殇》一诗中描述楚国将士战斗场面时有这么两句:“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秦弓”的意思就是秦地制造的弓,这里指代秦军,可见秦军所用弓很强韧。史书记载,秦军用的是一种叫檠弓的强弩,在战国时居各诸侯国的领先地位。张轼(公元前280年一公元前225年)在《西便》中说:“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秦国占领韩国之后),屈原可能没有听到这个消息,所以仍称秦弓。秦弓之所以强劲,在于它用了一种叫做“犬骨”的东西作加强筋,“犬骨”在当时被视为珍品,比金、玉都珍贵。秦军用“犬骨”作弓筋,是其他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这种“犬骨”,据专家研究,不是狼和本土犬的骨骼,而应该是境外犬类动物的骨骼。秦国幅员辽阔,南到蜀汉、北到河套、西到洮水、东临黄河(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以后所封疆万里,自然在秦国的境外了),所以有能直接猎取到或较易得到境外的一种犬类动物作“犬骨”的条件,这种可能传入秦国的境外犬类生物可能是产于西亚、北非一带的斑头狗。
随着西方犬的输入,饲养、训练犬的方法也传到了中国。从湖北出土的战国漆画中发现,中国南方也有训犬打猎的情形。《庄子.至乐》中有一段故事:“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是这样一种情况:大夫对庄子说:“吾王(楚王)闻先生贤,欲以(天下)累(先生)。”庄子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竹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在庄子的这段答话中就提到楚国有“神龟”,“龟”显然是“狗”之误。
后来,经丝绸之路,西方的犬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尤其是西域的大宛犬。班固在《汉书.西域传》中说:“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汉武帝得知大宛有良马后,十分喜爱,令贰师将军李广利带三万大军征伐大宛,俘虏了大宛国王毋寡,获得了大宛的良马和善犬,史称“宝犬”。以后,西域诸国纷纷向汉朝进贡“大狗”,《汉书》中常可见到西域的于闻、鄯善、乌孙、大月氏、条支等国来朝贡犬的记载。“大狗”可能就是狼狗。
汉代以后,外来犬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本土,通过杂交,本土犬的品种越来越多,毛色也发生了改变,许多现代犬类就是在中西方犬结合的基础上培育成功并流传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