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食的狗是不是很聪明?
动物的欺骗行为常常会令研究者着迷。毕竟,这正应了那句英语老话“最熟悉的才是最危险的”(The fox knows many things, but the hedgehog knows one big thing,出自希腊文诗人Archilochus)。像狐狸一样狡猾的动物能用欺骗行为来影响其他动物的行为,从而让它们自己得到好处。这样的例子在动物界中很常见,但科学家想要解释清楚某些欺骗行为的进化却并不容易。这不仅由于直接观察到这样的行为本来就很难,而且解释它本身也很有挑战性。要证明某一行为是经过进化而来的欺骗行为,需要满足一长串的条件:欺骗行为必须能够直接给进行该行为的个体带来好处。同时,它必须是以牺牲接收方的利益为代价的,因为只有这样,接收方才会有动力去学习如何去甄别出欺骗信号,从而使进行欺骗行为的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而正是这种反选择能够将大部分的欺骗者淘汰,而生存下来的欺骗者必须足够狡猾,从而能够通过进一步进化出其他新的欺骗方式来再度获益。
科学家们还进一步推断,只有最为聪明的动物——那些有着足够大的大脑而能学习如何进行欺骗并从欺骗中受益,同时又足够长寿而能从欺骗中反复获益的动物——才能够进化出类似的行为。例如,黑猩猩会用哭泣来假装饥饿从而获取食物,公猴会假装送信的举动来接近其他雄性配偶以外的雌性,而某些乌鸦和鹦鹉可以利用发声技巧来吸引其他同类远离食物。
然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却不在这类动物的行列中:食物争夺游戏中的狗儿。在“守财者”(即正在吃饭的狗)和“乞丐”(即想要抢饭吃,围着“守财者”转的狗)之间就会展开一场食物争夺游戏。乞丐往往会用乞求的目光看着守财者,并且吠叫,打喷嚏,而守财者会一边警惕地注视着乞丐,一边继续吃饭。但是当乞丐离开后,守财者就会做出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反应:它会立即改变吃饭的姿势而将食物更好地保护起来,或者干脆把食物挪到更安全的地方,或者干脆加快速度大口吃完。这好像表明,乞丐在用欺骗手段来转移守财者的注意力,而守财者已经被乞丐玩弄于股掌之中!
为了证明这些行为真的是欺骗,瑞典科学家们在乌普萨拉大学做了一个实验来测量狗儿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应。它们将食物放在狗窝附近地上的一盘子中,然后放上一个守财者和一个乞丐。有些时候,他们将乞丐(或者乞丐的牵绳)和食物放在守财者的视线内,从而乞丐是守财者的一个潜在威胁来源。而有些时候,他们则将这些东西放在守财者的视线之外,这样乞丐就不是潜在威胁了。结果发现,只有在乞丐有潜在威胁的情况下,守财者在乞丐离开后才会有上面所说的反应,而在其他情况下则没有。这表明只有在乞丐在守财者视线内时,这种乞丐行为才能真正起到注意力转移的作用,这也和我们之前的假设相符合。进一步,他们还发现,只有那些比乞丐更年幼(因而更容易受骗),以及和乞丐生活在一起的(因而更容易相信乞丐)的守财者才会在乞丐离开后才会有上面所说的反应。同时,研究者还发现,只有当乞丐和食物放在离守财者更远的地方时才会发生上面所说的反应。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推测,也许当乞丐靠近食物的时候,守财者会认为乞丐是在真的试图抢它的食物,于是就会采用一个更为有效的方式来保护食物,比如直接将乞丐推开。因此,这个实验很好地证明了,“守财者-乞丐”行为满足欺骗行为所有的必要条件。
当然,“食物争夺游戏”不是狗儿间唯一的一种欺骗和反欺骗行为。例如,许多人都观察到一种“守财者诡计”:在乞丐靠近的时候继续吃饭,在乞丐离开的时候停止吃饭。但这只是“看门人诡计”在一种特殊情形下的应用,即看门人就是食物本身。“食物争夺游戏”是“看门人诡计”更为通用的情形,即看门人可以是任何个体,而食物可以被放在任何地方。而“看门人诡计”又是“护崽诡计”的一种更为通用的情形,即看门人可以不是同类,而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当作假崽子来使用。“护崽诡计”和“护食诡计”则是同一种伎俩,仅仅取决于使用的对象是崽子还是食物。实际上,狐狸才是同类中最为善使诡计的,比如用枯草来吸引鸟类靠近其巢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