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训练雏鸟?

蒲智芸蒲智芸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应该知道为什么幼鸟会害怕人并拒绝进食。大多数的雀形目鸟类(比如麻雀、山雀)在野外长大的时候,天敌主要是小型哺乳类动物(田鼠、老鼠等)和鸟类。而人类是他们的远缘天敌,是会在它们还是雏鸟时就捕食它们的最大威胁。因此对人类的恐惧是对其近亲天敌的一种本能反应。

要消除这种恐惧,使雏鸟接近人和食物是十分困难的。很多鸟类的父母会对刚孵化出来的雏鸟大声叫唤,用嘴轻触雏鸟的羽毛以确定它们的方向,这对以后雏鸟对父母的认知非常重要。如果这时有人或物体出现在它的视野内,它会认为遇到危险并发出叫声,刺激翅膀上的副羽使之张开,准备飞行。 如果此时你手中有一个玩具气球,你可以试着靠近它,并轻轻碰触它,一旦它有移动或躲避的动作,你就要立刻退后并停止与它对视,给它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

如果你手中的东西没有引起它的警觉,那么你可以继续尝试喂它吃东西——用手指沾一点食物,举在它眼前,慢慢引它靠近。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逼迫它,或是把它抓过来强行喂食,这样反而会激起它的防御意识,导致事情向坏的方向发展。 待小鸟逐渐对你放下戒备后,可以尝试用手摸它的头部并让它适应你的存在,然后再试着将食物送至它的嘴里,让它学会从你这里获取食物。

当你们已经可以互相接触并喂食时,你可以试着把头埋在它的巢里,慢慢抚摸它的背部和腹部,轻轻地梳通它的羽毛,这是它最敏感的领域,但同时也是它可以忍受程度的极限。切记一定不要手忙脚乱地胡乱摸索,动作一定要轻,否则它会误以为你要伤害它而逃走或者攻击你。 除了恐惧感和熟悉你的人性以外,幼鸟不会另外对人产生其他多余的负面感觉。所以只要多付出一些耐心,并尽量避免让年幼的鸟看到你惊慌失措的样子,你就可以成功地抚育一只可爱的小鸟了!

宓思原宓思原优质答主

食喂5日龄的雏鸟,白天喂2次,晚上喂1次。食喂7-10日龄的雏鸟,白天喂3次,晚上喂1次。食喂12日龄以上雏鸟,每隔4小时喂1次。在喂养工作中要特别注意的是,饲喂不可过饱,因为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健全,过饱极易引起消化不良,甚至死亡。

防寒保温刚出壳的雏鸟体温调节能力差,要求外界温度较高。有人测定刚出壳的鹧鸪体温为38.4℃,经过数周后才能达到成年的体温39.5-40.5℃。3日龄的雏鹧鸪,要求环境温度37.5——38℃,4——7日龄为34——35℃,10——13日龄约30℃,13日龄以后25——30℃即可。雏鸟的保温可用红外线灯泡、电热片或电热丝。一般每200只雏鸟用120w的灯泡一个。观察雏鸟的温度是否合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温度过高时,雏鸟远离热源,张口呼吸,烦躁不安;温度过低时,雏鸟靠近热源,羽毛耸起,打寒战,互相挤压。适宜温度时,雏鸟安静,均匀分布于育雏室中,且发育良好。有人测得出壳后的28小时内,鹧鸪的适宜温度为35℃。32℃雏鸟生长正常;30℃时生长发育良好,食欲好,很少生病,饲料转化率高;28℃时生长慢一些,但仍然正常,食欲良好,很少患病;25℃以下时生长受阻,易患病,饲料转化率低。

防暑降温在炎热的夏季,刚出壳的雏鸟,可直接放入雏鸟箱内,放在地面阴凉处或者室内饲养。饲养密度大,环境温度又比较高时,应采取降温措施,如用冰水喷雾降温,使温度降至28℃左右,这样可大大降低刚出壳后雏鸟的“瞎眼”率。

饮水、开食和饲养在饲喂鹧鸪等雉类时,一般都在雏鸟出壳后24小时,喂初生雏鸟的开食料。鹧鸪出壳12小时后,应提供饮用水,若出壳24小时还没有饮水,会导致体内脱水而影响生长发育。可用5000mg/kg的土霉素和5%葡萄糖加入饮水中。

在初次饮水后1小时,可提供浸泡的碎小米或浸软的碎小米等,把饲料均匀撒在料盘内和麻袋上,让雏鹧鸪自由采食,以“少喂勤添”为原则,每日饲喂5——6次,每次喂15分钟左右。在喂养雏鹧鸪时,要防止饲料撒在地上而污染。每次喂完饲料后要仔细检查羽毛,防止饲料粘在绒毛上,影响雏鸟生长。在饲养中,一般10日龄以前每平方米养60只-80只,11-20日龄40只-50只,21日龄-30日龄30只-40只,30日龄以上25只-30只。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