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石蛙有几个品种?
石蛙(Amolops)属两栖纲蟾蜍目,又名山蛤、石蛤、石蛙、石板蛙、石虫子等,是生活在丘陵和山地的两栖动物,常见于多石的森林边缘和山上灌木丛中。分布于欧洲、亚洲和北非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及南部。
该物种模式产地在印度西北部的吉普塞诺尔。 石蛙体形较小,最小的个体体重不足10克;头部略呈三角形,头长大于头宽;吻端钝圆,上下唇缘皆有细密的牙齿,上唇褶厚而明显;眼睛较小,无眼睑,瞳孔圆形;耳廓不明显;四肢短小,指、趾间无蹼;背部灰褐色或绿色,有黑色斑纹,腹部白色至黄灰色,有黑褐色斑点。
石蛙栖息于高山溪流附近,常隐蔽在岩石缝隙里,白天大多潜伏起来,夜间出来活动、觅食。食物包括昆虫及其幼虫、蜗牛、蚯蚓、甲壳类、蜈蚣及其它小动物。其游泳技术娴熟,如遇到危险时能快速游到安全的地方。
繁殖期在4~6月,雌雄异形,雄蛙鸣声悦耳。卵群产出后,由雄蛙负责孵化,经5天左右,幼苗破壳而出,若遇恶劣天气,则需40余天才能孵化。刚出壳的苗体长约28毫米,全身赤裸无鳞,颜色浅蓝,3~5天后身体逐渐变色,并长出鳞片。幼蛙先以水生生物为食,渐以陆生为主。
除上述外,尚有贵州喀斯特地区发现的暗色黔石蛙(A. nigricolor)、台湾产的台东石蛙(A. formosanus)、印度产的印度石蛙(A. indianus)等。其中,由于黔石蛙的背面黑色且有黑色的斑纹,很像“乌鳢” (Ophiocephalus argus),故又有“黑鱼蛙”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