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哆嗦是怎么回事?
这其实是机体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医学上称之为“震颤” ,是指身体某一部位突然发生的、无规律并且不可控制的一种抖动。这种抖动的频率可很快或很慢,幅度可能很大或很小。 一般分为: 运动性震颤(病理性) 和 静止性震颤(生理性) 两种类型……… 一.运动性震颤(病理性)
1.特发性震颤: 在临床上最为常见,也称原发性震颤,占50%~80%; 发病原因不明,可能有遗传易感性; 多在20~60岁起病,男性多于女性; 主要表现为双手和头部不自主的摇动,动作幅度逐渐加大,愈向末端部位动作幅度愈大,如写字越来越粗,扣纽扣愈来愈困难等; 有震颤的病人应尽可能避免从事精细工作,如使用筷子、钢笔、铅笔、缝纫等。
2.帕金森氏病: 又名震颤麻痹; 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一般超过3%; 病因至今尚未阐明,可能由感染、中毒、外伤、手术、药物等因素所引起; 起病缓慢,常从一侧肢体开始,表现为手指粗笨、舌头歪斜、说话含糊不清、流涎增多、行走不稳、脚拖地; 检查可有肌张力增高、步态慌张、小碎步、双脚足尖向前、走路时双臂摆动幅度渐减等表现。
二.静止性震颤(生理性)
多发生在情绪激动、紧张、发怒、恐惧或者遇到危险时候,也可见于大量饮酒、吸毒后以及睡眠不好等情况。 症状为四肢近端肌肉,特别是手部肌肉的阵发性或持久性肌痉挛,每次发作时间由数秒直至数分钟。病程一般为3~4周,如积极治疗、不发生特殊变异者则预后良好,发作停止后一切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