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疫苗都要打么?
疫苗,作为最经济有效的传染性疾病防控手段之一,对保障公众健康、社会发展和稳定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标准,凡接种率超过85%,就可实现基本免疫;若低于70%,则容易发生流行。 目前我国共有61种疫苗在紧急使用,其中25种由国家免费提供。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疫苗都能达到预防疾病的理想效果,也并非接种得越早越好。 “需要说明的是,接种疫苗的作用在于避免发病,而非100%预防。”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刘伟宏解释道,接种疫苗后,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有可能保护个体不再患病。不过,一旦病毒入侵,已有的抗体能否发挥作用还取决于许多因素,比如病毒的型别、病毒的剂量、机体的免疫状态等。 但任何疫苗的保护效应都不是100%的,尤其是目前尚无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疫苗。人们平时仍应做好预防措施,以减少感染机会。
目前,针对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在内的一些传染病,已经研发了预防性疫苗。但这些疫苗都需要接种3针或两针以上才能起到有效保护作用。 如果没有及时完成全程接种,先前接种的疫苗就可能在体内降低效力,称之为“抗体水平下降”。此时再次接种新冠疫苗,就可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出现“记忆反应”,即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出较高滴度的抗体,从而发挥最佳的预防作用。 但是,如果接种间隔时间太长,比如乙肝疫苗第3针与第1针间隔3年以上,此时再注射就失去了作用,必须重新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