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为什么喜欢抓蟑螂?
我猜测,这跟猫科动物在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社会化”过程有关联。 先来看看老鼠吧! 家鼠(R.norvegicus)是啮齿目鼠科的成员之一,与人类关系密切且历史渊源悠久的老祖宗级敌人。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了对家鼠的驯化,并以此作为重要的食物来源——尽管现在吃老鼠的人越来越少,但“鼠肉可食”这个概念已经广泛深入人心并且长期存在(比如东南亚某些地区还会举办“鼠肉大餐”活动);家鼠还是重要的宠物来源之一,很多喜爱啮齿目的朋友都会养一只或一窝小老鼠当作宠物,这些因素都造成了家鼠在自然界中比较特殊的身份。 对于野生的非猎食性动物来说,能抓住老鼠意味着两件事情,一是食物来源,二是领地安全(因为老鼠会咬坏家具、啃净电线,威胁到建筑物的安全,所以家里出现老鼠就意味着有“入侵者”,必须清除)。所以对老鼠的捕猎能力就成了衡量野生物种“进化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
再来看看猫科动物。 虽然狮、虎等大家伙主要靠吃草食性动物为生,但猫科动物的食谱非常多样,包括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爬行动物和昆虫等,都属于其适宜狩猎的范围。 而蟑螂这种具备高度适应性的杂食性昆虫正是猫科动物理想的“食物兼清洁工”。首先,体型小的蟑螂可以作为猫咪的零食,而大型的螳螂、蜻蜓等昆虫也可以补充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毕竟它们可不会像老虎一样只吃新鲜出血的牛肉)。其次,猫咪用爪子和嘴可以轻易地剥离蟑螂的鞘翅,然后吃掉里面的虫体部分——这跟老虎等猛兽需要直接撕扯下整条虫子来吃的方式相比,显然是更加“文明”的进食方式。最后,喜欢舔舐皮肤的猫咪可以从捕猎蟑螂中获得必要的氨基酸和脂质成分,从而减少毛发脱落、皮肤炎症等问题(这点跟狗很像)。 所以我认为,从进食行为的角度来分析,猫对蟑螂的偏好属于“正选择”——即通过长期的人类饲养和历史繁衍,使这一物种在选择进食行为的时候倾向于选择更有利于自身生存和繁殖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