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哈士奇怎么生存?
“哈士奇”是蒙古人给叫的,并不是俄国人给它起的名称。 蒙古入侵时期,俄罗斯正遭受着蒙古的侵略(1236~1480);而西伯利亚则正在受到蒙古军队掠夺的资源(木材、毛皮等)和奴隶的冲击(1279~1353)。可以想见蒙古骑兵进入西伯利亚地区是不会被当地原住民们欢迎的——因为蒙古入侵者会毁灭他们的一切。事实上,许多西伯利亚民族史中都能找到蒙古侵略的记录。
然而,也有例外。在贝加尔湖以东,以额尔古纳河上游为中心生活着几个部落,他们属于通古斯-满语族,语言上更接近满洲人而非蒙古人。这些部落在13世纪后期建立了几个小国,其中以海屯的国家最大。尽管与蒙古相距不远,但海屯和他的继承者们却成功保持了独立(直到1689年俄国征服西伯利亚时才被灭亡)。
为什么这一地区能独善其身呢?这得从蒙古的扩张说起……通常来说,蒙古的扩张路线是由北向南,比如攻灭花剌子模、攻灭金朝等等。但事实上蒙古也曾经由西向东,而且就发生在1279年至1280年间,地点就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目的则是为了征服日本。
根据元朝史料记载,当时蒙古远征军共有14艘战舰,从海路进入日本海域,随后日军在海上与蒙古舰队激战,蒙古舰队损失约7000人,日军则损失了约3000人。尽管海上作战蒙日双方死伤比例差不多,但地面战斗却是一场一边倒的屠杀:蒙古军登陆后很快就消灭了驻守当地的日军,据元世祖记述,“日本国王及诸路头目皆受擒”。
虽然这次蒙日战争以蒙古胜利而告终,但最终日本还是在1333年消灭了元朝的驻日藩使,从而恢复国家的独立。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小小的贝加尔湖以东的部落能够抵抗强悍的成吉思汗后裔以及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呢?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蒙古入侵的时候,该地区正处于严酷的冬季,蒙古骑兵根本无法在高纬度地区施展骑兵优势。正是气候帮了当地居民的忙,让他们能在北方抵御蒙古骑兵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