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剪狗狗尾巴?
这个问题其实是关于狗的育种史的一个大问题,但在这篇短文中我只会谈一谈尾巴被修剪的问题,而不去谈整个育种过程和目的。 18世纪时人们开始意识到不同品种的狗之间的差异,并逐渐发展出一套用来描述这种差异的词句(词根主要是来自法语)。这些描述通常用形容词来表达,例如“pointed”(尖的,指猎狐犬的尖耳朵)、“blocky”(方形的,指斗牛犬的身体)之类的,而形容身体部分的还有“muscular”(肌肉的)、“squat”(矮胖的)等等。
在那个时候,人们普遍认为不同品种间的差异主要来自于遗传,而非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一种狗天生的外形是由基因决定的,而不是由于喂养方式的不同或者圈养还是散养的缘故。因此,当人们发现某些品种在身体上存在一些缺陷的时候,他们就想通过杂交的手段来消除这些缺陷或强化其它方面的特征。于是许多狗就被当作工具,用来产生符合理想标准的下一代个体。有些品种可能经过了几十年的培育才最终实现现在的标准形态;还有些则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 然而,在培育一个新品种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意外情况:一个刚刚被创造出来的新狗会表现出不同的表现型。比如一只经过改良后体型较小的德国牧羊犬可能会表现出比原先的大狗更长的脖子以及较短的腿,这显然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型。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英国猎狐犬身上:原本为狩猎狐狸设计的狗被重新改造用于猎野兔,但由于野兔较狐狸更小且活动范围更大,这就让它们的腿变得越来越短了。
到了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对新品种的狗的需求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当时的人们热衷于饲养各种用途的狗,从猎狐到捕鼠无所不包。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人们不断地对已经存在的狗的品种进行杂交以创造出新的品种。不过此时,人们在培育过程中所关注的是外观,而不是身体上的健康与否(当时的培育者认为健康的表现就是强壮,并且会倾向于繁殖体格健壮的狗)。而且,在当时还没有专门的犬种俱乐部来制定有关犬种的统一标准,因此各个育种家对于所培育出的动物的具体外形标准看法也都各不相同。
到了19世纪初,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英国人创立了第一个由职业育种专家组成的组织——犬业俱乐部(the Kennel Club),该组织于1903年正式确定了一套完整的犬种分类体系用以划分不同种类的犬。它为每个犬种规定了明确的特征标准,并规定只有在符合这些标准的前提下才能被称为某个特定品种。这套体系在现今仍然被广泛使用着!
如今,大部分人对犬种的了解都来自于广告宣传和对名犬的介绍文章之中,但是很少有文章能够告诉我们这么多年来人们对狗进行的杂交选育工作究竟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呢-尤其是在狗的尾部器官方面。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大多数品种都被修剪过尾巴。虽然原因尚不明确,但我们至少知道其中一部分是出于装饰性的考虑:为了使狗在站立或行走时看起来更高大些。另外有一部分则是因为人们发现修剪尾巴能够防止尾巴感染真菌从而引发疾病。还有一些人认为将狗的尾巴完全切除之后会使它们更加听话服从命令指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弊端:被切掉的尾巴会导致狗患上关节炎等疾病,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影响狗的正常生存能力。与此同时,一些没有接受过修剪的狗却因为它们的尾巴而被淘汰掉了—因为它们显得太丑了!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社会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犬类行为的理解得到了深化,而犬类行为学的发展也为养犬爱好者们提供了更多的指导和选择机会。现在,人们已经不再提倡剪掉狗的尾巴了,而是改为使用束尾带来限制其行动自由。这种方法既能让狗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又不至于让其感到不舒服或受伤。此外还有一种名为“节育手术”的矫正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此项技术中,它能使狗的肢体发育变得更加协调自然。